硬盘容量限制问题的形成以及处理方案
1957年ibm公司研制成功的ibm 350(ramac)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硬盘存储器,之后经历了漫长的技术革新,于80年代初期引入pc(个人电脑),当时的容量仅为20-40m,而经过10几年的发展,硬盘的容量逐步提高,而当时一些设计上的失误就造成了今天可能出现的硬盘容量限制问题。(容量限制问题:就是系统无法完全识别或正常使用超过一定容量的硬盘)
容量限制问题的成因
要明白这个原因我们需要对ide接口硬盘的工作方式做一个介绍,即使到现在我们今天的ide硬盘驱动依旧使用早先的dos-bios(磁盘操作系统-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分层结构上。它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程序调用->dos功能调用->文件管理设备->int 13中断管理(读/写)->bios磁盘服务->ide(ata)界面->磁盘控制器,也就是说我们如果需要对硬盘进行操作必须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才能完成,那么我们以下一起来看看这一系列步骤的作用。
文件管理设备:其负责文件及其在磁盘上存储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不过需要通过磁盘读写中断int13执行读写命令来存储、调入文件。当新文件被保存时,文件管理器决定它在当前目录里的存储位置,在文件分配表中为这个新文件添加文件目录项,并把文件写入磁盘。当读文件时,文件管理器在fat中找到文件在磁盘上的位置,接着就调入文件。
ide(ata) 界面:在介绍ide(ata)界面前,简单说说硬盘的结构:硬盘分为一定数量的柱面(以硬盘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磁迹),每个柱面都需要磁头来读写数据。另外,硬盘上的数据都是以每扇区512字节的格式存储的,所有的数据传输都是以扇区(柱面被等分的园弧磁迹)为单位的。ide(ata)界面是寄存器驱动式的并口总线。要传输数据,bios首先往ide(ata)里特定的寄存器写入数据的开始地址和数据传输的长度,再把有关的读/写命令往特定的寄存器里发送从而开始数据传输。
现在的硬盘一般都支持逻辑块寻址(lba)和柱面磁头扇区寻址(chs),我们以chs寻址方式来举例:数据传输的开始地址是写到4个8位寄存器里的,分别是:
柱面低位寄存器
柱面高位寄存器
扇区寄存器
设备/磁头寄存器
因此,柱面地址是16位[柱面低位寄存器(8位),柱面高位寄存器(8位)]。扇区地址是8位(注意:扇区寄存器里第一个扇区
关键词:硬盘容量限制问题的形成以及解决方案